外国互惠生在深圳:带小孩、学中文、练太极

来深圳已经两个多月,德国姑娘皮娅(Pia)走在街上,还是会吸引许多人的注意,人们更多的是好奇地观察。

而路人不知道,在他们佯作自然地偷瞄皮娅时,皮娅也在默默地关注他们。作为互惠生,皮娅住在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家里,体验着中国人的生活。

皮娅今年 19 岁,刚高考完的她利用三个月的空隙,借互惠生这个项目来到了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 " 互惠生 " 还非常陌生。而在国外,这个项目已经风靡了几十年。互惠生最早起源于英、法、德等国,为了国与国之间民间文化交流而生。互惠生寄宿到国外家庭,通过为国外寄宿家庭照顾和辅导孩子,以换取免费的食宿和语言学习的机会,同时互惠生每月还可从寄宿家庭得到零花钱。

在深圳,2016 年有三百余位外国互惠生,他们学中文、练太极、吃 " 奇奇怪怪 " 的中国菜。对于这个小众的群体来说,在深圳的每一天,他们都在迎接惊喜,感受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而这正逐渐敲碎他们过去的刻板印象,也向他们展示一片充满更大可能的天地。

互惠生丹尼尔的选择与被选择

(互惠生丹尼尔接苏西放学) 

若不是这个项目,远在哥伦比亚的丹尼尔永远无法想象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究竟是什么样。

23 岁的丹尼尔刚从大学毕业,几个月前偶然在学校里看到互惠生这个项目,他随即报了名。坐在国际文化交流公司的办公室里,对方在他面前摊开一张纸,里面列满了可供选择的国家,丹尼尔没有过多犹豫,把目光投向了 " 中国 " 这个选项。

商科毕业的丹尼尔有着清晰的想法。在他看来,要想以后在商科领域有所成就,中国是一个绕不开的国家。而互惠生这个项目恰好给了丹尼尔一个机会,去深入当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文,以待未来能与中国商人打交道。

互惠生可选择在国外待 3 个月、6 个月、9 个月,最长的是 1 年。丹尼尔毫不犹豫地选了 1 年,他渴望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中国。

当丹尼尔远在哥伦比亚和当地国际文化交流公司签互惠生合约时,中国这边,赵名宇一家正和萃流深圳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商量着找一个互惠生来家里。

赵名宇有一个女儿,正在读幼儿园,他过去找过两任互惠生,但时间都不长,三个月就走了。前两任互惠生来家里陪女儿玩耍,辅导女儿英文,女儿从不敢开口讲英语,到如今能慢慢与互惠生用英文交流。为了让女儿连贯地学英语,这次他希望中介提供一个能待一年的互惠生。

萃流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收到赵名宇的要求,便开始请求其他各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推荐一些符合赵先生条件的互惠生来。事实上,互惠生项目的运作,大都基于文化交流公司的协调。

国际互惠生协会(IAPA)是促使国际之间的中介达成合作的一座桥梁,萃流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是这个国际协会的成员之一。每年,协会会举办一次会议,让不同国家的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互相沟通合作,交换本土资源。

丹尼尔所在哥伦比亚的国际文化交流公司对丹尼尔进行各方面的考察,比如家庭背景、个人资料、犯罪记录等之后,将丹尼尔推荐给萃流国际文化交流公司,赵名宇就是这样从文化交流公司得到丹尼尔的资料。

同时,国内的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也将赵名宇一家的资料发给了哥伦比亚的那家国际文化交流公司,让丹尼尔过目。双方初步认可之后再通过视频加深了解,最终达成合作。

当丹尼尔得知一切都准备好时,他开始翘首企盼这趟神秘之旅。

从哥伦比亚到中国 

丹尼尔到深圳的第一个星期就买了一本书。他时刻都把这本书放在布袋里,盘算着坐地铁的时候能悠闲地看一会儿。结果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拥挤的人群让他根本没机会将这本书拿出来。


丹尼尔的家乡哥伦比亚是南美洲第二人口大国,但来到深圳,他才发现,他们国家的人口算少的了。


丹尼尔喜欢汽车,走在路上的时候,许多车经过他身边,宝马、奔驰、奥迪 …… 他一辆一辆数着。他发现深圳有许多豪车,相比起来,哥伦比亚大多都是普通牌子的汽车,例如东风、雪佛兰、现代等。就连他曾去过的欧洲,豪车遍及程度也不及深圳。


丹尼尔挺喜欢欧洲,他曾在欧洲看过许多贵族居住的城堡,但他没想到在深圳也能看到像城堡一样奢华的酒店。


那是丹尼尔来深圳的第一个星期,寄宿家庭带他去深圳最高楼的楼顶酒店用餐,顺便一览深圳的夜景。刚出电梯,丹尼尔就看到大堂正中央的摆设," 像钻石一样闪 ",上方还挂着由许多水晶做的鱼组成的灯,大理石砌成的地板亮得能反射出他的影子。


点菜的时候丹尼尔发现,服务员递过来的不是纸质的菜单,竟然是 iPad。


当晚,丹尼尔在微信朋友圈兴奋地发了一张双臂张开的照片,配上文字 " 我的新城市!我的新家!深圳!"

(丹尼尔当日的朋友圈) 

许多哥伦比亚的朋友在下面留言,丹尼尔很开心。来到中国之后,他得知微信是中国人常用的通讯软件,为了方便和哥伦比亚的朋友沟通,他一一推荐远在哥伦比亚的朋友安装微信。


在丹尼尔来中国前夕,他告知身边朋友他即将到中国,朋友们都大呼," 不! 丹尼尔,你去中国会饿死的,你吃不惯那些奇怪的食物!"


和丹尼尔朋友说的完全相反,丹尼尔来到中国之后才发现,中国的美食品种如此丰富,多到他每天都吃不过来。


来了两个星期的丹尼尔与在哥伦比亚的家人视频时,他的家人在那头笑他," 你都长胖了 "。


丹尼尔曾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纪录片,看完中文版的又去找英文版的看。这让他越发觉得,过去他和他的朋友们对中国的了解很多都是误解。


这促使丹尼尔来到中国之后养成了拍照的习惯,大到建筑,小到一碟菜,他曾拍过深圳图书馆,也拍过中午吃的外婆菜炒肉。因为他想把这些照片分享给他远在哥伦比亚的朋友们看,让他们也知道中国真正的模样。


哥伦比亚的朋友们每次看到丹尼尔的照片,全是羡慕之情。一些朋友在微信里对着丹尼尔再次大喊," 我也很想去中国,品尝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

 

文化的碰撞

 

有着一头金发,高挑身材的皮娅走在街上时,总会引人注目。


皮娅有着典型的欧洲人五官,高鼻梁、大眼睛、白皮肤,这一切的组合都让不少中国女生羡慕不已。


在德国时,皮娅从未想过她拥有的这些五官特征有多美好。她认为美有许多种,没有所谓的标准,而来到深圳,有些中国女生总会羡慕她,高呼道 " 你的鼻梁真高,你的眼睛真大,我也想变成这样!" 她很不理解,为什么眼睛大就一定好看?


走在街上的时候,有中国男生曾试图搭讪皮娅,互加了微信之后,她才发现,对方的英文水平根本无法沟通。很多时候彼此只能讲一些很简单的句子,当对方试图约皮娅共进晚餐时,她拒绝了。


皮娅有些无奈,心灵的沟通和人品才是她看中的东西,很多时候她甚至觉得,许多中国男生约她不是因为了解她,喜欢她的内在,而仅仅因为她是 " 外国人 "。这样心理下的关注让皮娅感到有些别扭。


来自俄罗斯的坦妮娅(Tanya)也试图跳出这个怪圈。


容貌姣好的坦妮娅曾和一个中国男生聊过微信,虽然沟通有障碍,但对方仍像个定好时的闹钟,每过一小时都要发微信来问 " 在干什么?去哪了?" 之类的问题。这种粘人的男生让她觉得,自己的自由空间都丧失了。


除了感情,生活上的观念碰撞更是比比皆是。


皮娅刚搬来深圳的寄宿家庭时,对方非常好客,煮了一大桌菜给她吃,不停地劝她多吃一点。可皮娅是个偏素食主义者,平时吃的就不多。她礼貌地表达了菜很好吃,停下了筷子以示吃饱了。但对方似乎不能理解。" 好吃?那多吃点,别害羞,来,再吃一些菜。"


皮娅白皙的脸由于急于解释而憋得通红。


在皮娅的国家,如果去朋友家做客,通常表示自己吃饱了之后,对方也不会再劝她多吃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尊重。


皮娅后来才了解,在中国,主人劝客人多吃点是为了表达善意和客气。

尽管经过相处和了解,皮娅开始与寄宿家庭融合,并试图接受一些文化差异。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寄宿家庭连续一个星期煮香肠给皮娅吃的情况。只因她是德国人,而 " 德国人应该很喜欢吃香肠。"


皮娅看到寄宿家庭的爸妈在春节前夕帮他们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剃了个光头时,她也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德国,她们认为小孩子留着头发代表一种好运。


同样来自德国的梅里(Merle)也常会遇到让她困惑的情况。梅里是个 19 岁的女生,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今年刚高中毕业。


梅里发现在深圳寄宿家庭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先吃完,那个人就会先行离席。这在德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大家都必须等所有人吃完才会离席,以示尊重。


但他们从不认为这是文化冲突,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两种文化相遇时产生的小问题而已。

 

 

米饭加酱油

 

蒋悦一家是第一批参加萃流文化交流公司互惠生项目的家庭。


2006 年,美国开始接收中国学生去美国做互惠生,两年后,萃流文化交流公司正式成立。


在连续两年把中国互惠生送去国外之后,创始人魏时晴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尝试把国外的互惠生引进来?


真正将这一想法付之行动的是国际互惠生协会的时任主席杰克(Jack Hompes)。


2008 年,北京举行了奥运会,吸引了世界众多目光,许多人开始注意到中国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越来越多外国人愿意来中国。2011 年 1 月,杰克携带一批通过严格审核的外国互惠生抵达中国,为了与深圳家庭建立联系。


2011 年,蒋悦正在家里带着 6 岁的孩子,看到报纸上宣传互惠生项目,在法国留过学的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蒋悦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曾受过西方教育的她从生下孩子的那一刻,就决定让孩子学好国外的语言。孩子 6 岁前就在各大教育机构学过英语,孩子 6 岁那一年,蒋悦带回家一个来自加拿大的互惠生。


带回家的互惠生天天陪着孩子玩耍,辅导孩子英文,有时候还会在无意间传授孩子不同的文化。尔后的八年,蒋悦陆续给孩子请了十个互惠生,孩子的英文讲得越来越流利,也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蒋悦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开始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赵名宇有时候看着日渐进步的女儿却有些哭笑不得。


在女儿换了两个互惠生之后,英语突飞猛进。一天,赵名宇将女儿说英语的表演拍了个小视频,发到朋友圈,却得到一个评论 " 你女儿讲的英文怎么前一句是美式,后一句又变成英式了?"


说起来,赵名宇觉得有些好笑,互惠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英文或多或少会带有不同的腔调和口音。


新来的互惠生丹尼尔很受女儿喜欢,两人经常拉着手一起玩,赵名宇很少介入其中,他和老婆的英语都不太好,只能和丹尼尔进行一些最简单的对话,有时候为了沟通,还不得不用上手机翻译,有时女儿也会在中间做翻译。

(丹尼尔陪苏西拼玩具并用英文交流) 

就因为英语沟通不畅,赵名宇有时遇上问题时,不得不搬救兵。


赵名宇请的第二个互惠生是个西班牙的女生,有时候她喜欢出去玩。晚上到了饭点,赵名宇想问问对方是否回来吃饭,但无奈英语水平有限,不得不打电话求救文化交流公司的人员,让他们代问。


但总的来说,互惠生和寄宿家庭的相处还是挺和谐的,大概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释放的善意,大家都能感受到。赵名宇会在早上贴心地给丹尼尔准备好牛奶和面包,只因他们偶然听丹尼尔说还不太习惯在早餐的时候吃热腾腾的粉面。


而丹尼尔也很有责任心,一到深圳,就拿出自己的教学计划给赵名宇看。赵名宇的女儿苏西是个调皮的小女孩,今年 4 岁,她不喜欢老实地坐下来学习。丹尼尔不得不换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教学,有时候丹尼尔会让苏西做老师,他做学生,然后像扮家家一般对苏西说," 老师,这个单词我不懂,你教教我好吗?"

 

(苏西正在当 " 小老师 ")

身在异国的互惠生们不仅仅有寄宿家庭这个依靠,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也经常组织一些文化课、中文课和一些活动让互惠生们彼此聚在一起。


今年 4 月 26 日,十来个外国互惠生在莲花山公园跟着师傅学太极拳,丹尼尔看到师傅舞剑时,热血沸腾,忍不住把剑拿过来有模有样地舞两下。梅里却觉得这么慢的节奏,有点像在练瑜伽,应当伴着一首轻缓的音乐做背景。有时她练着练着都想合上双眼," 但不行,因为我得看着师傅学下一个动作。"

 

(10 多名外国互惠生在莲花山公园内学太极拳,师傅正手把手的纠正动作) 

梅里和其他互惠生每周都要上六节中文课,他们就像中国小学生一样,从一个一个拼音学起,到逐渐能说一段话,大家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再用别扭的口音读着 " 你好,我是 ……"


这样简单的语句,一群外国互惠生在中国餐馆吃饭的时候却格外好使,来自德国的梅里特别喜欢在米饭里加酱油,她每次去饭馆都会用不分声调的中文对服务员喊道:

" 你好,我要一碟酱油,谢谢。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唐文隽)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受访者为化名)